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读史悟“廉”,修“廉”心、涤“廉”身、厚“廉”德,涵养“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的浩然正气。
常修“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之“廉”心。廉者,民之表也。北宋名臣包拯曾担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的端砚是四大名砚之首,前任地方官以“进贡”名义数十倍征收,砚工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规定每年制造的端砚只需达到上贡数量,而不再另作生产。他任官期满,不持一方砚台而归。在任开封知府期间,包拯整顿吏风,改变了诉讼当事人不能直接递交诉状的规定,打开开封府衙大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古今观照,我们从包拯身上学习了以民为本执政、清正廉洁处事的作风,时时提醒自己守住正心、行得正道、常修“廉”心。
常涤“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之“廉”身。小事亦当慎,小节亦当拘。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指出:“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评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明代名臣况钟,极具廉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靡之物。明正统五年,况钟任满赴京述职,苏州官员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况钟全部拒收,并作诗曰:“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古今观照,我们从况钟身上学习了清廉俭朴的理念、临大事而不失故常的处事分寸,时时提醒自己谨小慎微、守身持正、常涤“廉”身。
常厚“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之“廉”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国、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二人以清廉著称于世。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先后任东莞太守、荆州刺史,他任职之处,“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晋武帝司马炎听闻胡氏父子清廉,召胡威入朝,问其:“你与父亲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父亲。”司马炎追问原因,胡威说:“父亲的清廉唯恐他人知晓,而我唯恐他人不知,所以远远不及。”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在《墨梅》一诗中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从来不以鲜艳的颜色,去博取别人的赞美,只愿将缕缕清香,散播在天地之间,便足以“满乾坤”。古今观照,我们从胡质身上学习了安于清廉的操守、不求虚名的品格,时时提醒自己严以修身、修己慎独、常厚“廉”德。
中共明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明光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9006956号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政务中心大楼12楼 电话:0550-8022722 投稿邮箱:ahmgjw@163.com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