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基层法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群众诉到法院的事就没小事,我要把每件案子都当成大事来办,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虽然顶着“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刘学讲的话却朴素平实。
从事基层审判工作近30年,刘学讲将“为群众多做几件实事”作为自己司法为民的朴实信念,公正高效地审理各类案件1500余件,所审结的案件调撤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被人民群众誉为“乡村法官”“亲民法官”“泥腿子法官”。
去年7月29日,潘村镇柳塘村贫困户陈广红将一面鲜艳的锦旗赠送给刘学讲:“要不是刘法官,我的损失就大了。”
2018年9月,陈广红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发展塑料大棚养殖。在塑料大棚建设过程中,陈广红请的建筑队没有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导致养殖棚质量不合格。当年冬天,大批鸭苗被冻死,陈广红损失惨重。协商无果后,陈广红将建筑队诉诸法院。刘学讲接手了该案,他深入施工现场、当地村委会、群众家中了解有关情况,认定建筑队不合格施工是造成陈广红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判决建筑队赔偿陈广红经济损失16000元。
官司虽然打赢了,但是建筑队却迟迟不执行法院判决,陈广红在重启养殖项目、偿还银行贷款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资金困难。为此,刘学讲多次找到建筑队,耐心讲解法律、政策及不履行法院判决的严重后果,最终施工方依照判决将赔偿金支付给了陈广红。
“作为一名法官,完成一次裁判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各方当事人都能信服和满意裁判、信任法官、执行判决。”刘学讲说。
提起刘学讲,年过八旬的王成孝老人也是赞不绝口。那一年,王成孝的老伴周正美得了严重的疾病,需要上万元的医疗费。没有收入来源的王成孝在为老伴四处筹集医疗费的过程中,又不慎摔断了胳膊。但是,三个儿子却对此熟视无睹、推诿扯皮,就是不肯为老人付钱。于是,老人含着眼泪、步履艰难地将三个儿子告到了当时刘学讲所在的潘村法庭。
得知诉求后,刘学讲当即进行口头立案。为了方便老人诉讼,也为了教育群众,刘学讲将这次庭审现场设在原、被告所在的村组,公开开庭,现场调解。他对老人的三个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与法的角度,说服三被告向老人履行赡养义务,不仅每人支付给老人2000元医疗费,还确定以后每人每年给老人1000元赡养费。刘学讲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赢得在场群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后来,王成孝老人还编了个顺口溜,逢人便说:“潘村法庭真是好,不怕儿子不养老;庭长亲自来处理,现场开庭不用跑。”
为了方便群众诉讼,刘学讲积极创新法庭工作模式,“田间法庭”“午间法庭”“假日法庭”“黄昏流动法庭”应运而生。他在工作中还设计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创立了“督促履行”制度,创新了“离婚缓和期”和结案回访等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了诉讼效率,减轻了群众诉累。一些群众不理解裁判文书上的法言法语,刘学讲便在裁判文书后面附上法官寄语,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与当事人掏心窝、拉家常,耐心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这一做法有效降低了上诉率、信访率,提高了自动履行率,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2017年底,时任明光市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的刘学讲开始分管本单位的扶贫工作,并主动选择对脱贫任务最重的贫困户丁学珍进行帮扶。
年迈又患有慢性病的丁学珍家住老嘉山腹地,每次到她家中帮扶,刘学讲都要走很长的山路。虽然辛苦,但是刘学讲很喜欢去丁学珍家:“我看到她,就像看到自己的老母亲一样,给她送点生活用品,陪她聊聊天,帮她树立生活信心,我也感到幸福快乐……”于是,刘学讲主动与丁学珍结成了亲戚,成为丁学珍的“儿子”。
在刘学讲的帮助下,丁学珍饲养了200多只土鸡。但因去年疫情影响,鸡蛋和肉鸡都滞销,倘若鸡蛋长时间卖不出去,就可能变质,这可急坏了丁学珍。无奈之下,丁学珍向“儿子”刘学讲求助。得知情况后,刘学讲定期上门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鸡蛋。若鸡蛋数量多,刘学讲就发动单位同事、朋友购买。疫情以来,他前前后后帮助丁学珍销售了1000多枚鸡蛋和100多只肉鸡。
“真的就像儿子一样贴心哟……”一说起刘学讲,丁学珍眼里尽是感激和喜悦。
中共明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明光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9006956号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政务中心大楼12楼 电话:0550-8022722 投稿邮箱:ahmgjw@163.com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